一秒记住【882小说网】 882xsw.com,更新快,无弹窗!
1481接班人选(第1/2页)
在内阁忙碌了一天,除了处理了二十来份奏疏,魏广德还草拟了关于大明军械出售的条陈,陈述其中利弊。
而就在内阁放出消息后,京城官员也知道了内阁有意恢复旬日休沐的打算。
毕竟是要知会礼部,所以礼部官员先行讨论,然后才能上奏疏言事,消息当然就没法保密了。
只是一下午的讨论,事儿就基本上定下来。
能每月多一个休沐日,自然没人会反对,在所以礼部那边通过的很快,之后就是草拟奏疏上报。
魏广德散衙后回到府上,张吉在门口迎接,进去的路上也小声把上午芦布汇报的消息说了下。
“知道源头吗?谁搞出来的?”
魏广德随即就问道。
“还没查到,不过有人说在南城看到潘大人府上有人传播过这个消息。”
张吉小声答道。
“潘大人?”
魏广德一愣,站定,回头看向张吉。
“就是半年前因病致仕的潘大人,卸任后一直在京中养病,并未回浙江。
之前有小道消息说,潘大人已经病愈。”
张吉没有继续往下说,再说就是潘大人或许想要复出,不过礼部现在已经归了徐学谟,自然不是说复职就复职的。
“你的意思是说.”
魏广德话说半句就停下,“再查查,查清楚再报。”
只是有人看到潘大人府上下人说起这事儿,虽然可能是主子授意,但也不排除是在外面听到,然后四处传播。
毕竟,京城人嘴巴就这样,爱八卦,什么都能说,府里有个嘴贱的下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晚上书房里,魏广德又从张吉口中听到消息,礼部侍郎许国和吏部侍郎余有丁似乎也有嫌疑。
“许国,余有丁.”
魏广德轻轻念出这两个人的名字,微微点头,他们确实有资格争夺入阁的机会。
潘晟,本就做过礼部尚书,算是半个阁臣,自然有资格攻入个。
不过,这个人入阁的机会很小。
潘晟字思明,号水濂,浙江新昌人。嘉靖二十年过会试,并在殿试夺得榜眼,被授与翰林编修,协助修编《大明会典》。
隆庆四年累官至礼部尚书,但之后就是数年蹉跎。
他和高拱关系不睦,隆庆六年辞官就是因为高拱指使御史弹劾的结果。
他和张居正关系比较亲密,但是却和张四维有点事同水火。
张四维担心被潘晟取代地位,所以听说多次在张居正面前贬低潘晟,而张居正自始至终也没有表态自持他入阁。
潘晟和魏广德的关系一般,只是一般的同僚情分,或许也是因他和张居正关系造成的。
魏广德自然不会帮张居正的朋友说话,就算有入阁推选资格,魏广德也不会举荐他。
从朝廷到内阁这一关键的一步,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有阁臣举荐。
或许潘晟当初交好张居正,也有此意,毕竟他和张居正老师徐阶关系不错。
只能说他命中没有这个机会,嘉靖二十年进士,资格比张居正都老。
许国,字维桢,号颍阳,徽州府歙县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显然,许国官运亨通,他在会试和殿试中名列二甲,但幸运选入翰林院出任庶吉士,之后就是翰林院检讨,和张居正、魏广德官途类似。
历任翰林检讨、国子祭酒、太常卿、太子詹事、礼部侍郎、吏部侍郎,也是把入阁前的流程都完整的走了一遍,如果说其中没有人提点,是绝对不至于如此。
魏广德是误打误撞,主要还是得到两代皇帝的可以回护才能走完这个过程。
而其他人呢?
张居正是有徐阶提携,一手把他捧入内阁。
魏广德此时已经嗅到张居正的味道,猜测许国背后怕是张居正在操作。
“你说张四维张阁老前两日就去了许侍郎府上?”
魏广德随意的问道。
“是,就是老爷回京前一日去的,呆到快三更才离开。”
张吉答道。
这些,他那里都有小本本记录着。
名义上看,似乎,许国是张四维的人,不过魏广德却依旧有点怀疑是张居正的手笔。
别的不说,张四维怎么上来的,其实是张居正和高拱都在争取杨博一系山西官员支持才上位,而且张四维最先还是被高拱捡拔,在张居正心里,未必就真的把他当做接班人。
倒是这个许国,魏广德之前还真没怎么注意到他,行事低调。
“那申阁老那些日子有没有去那余侍郎府上?”
魏广德继续问道。
“有,是老爷回京后第二日去的,头晚不是在陪老爷饮酒接风,第二晚他就去了余侍郎府上,呆了一个多时辰才离开。”
张吉答道。
余有丁字丙仲,号同麓,浙江鄞县高桥镇岐山村人,据传是南宋名臣余天锡之后,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探花,和申时行同一科,有同年之谊。
所以申时行和余有丁走得近,也很好理解,毕竟一甲就他们三个人,还有个是王锡爵。
不过王锡爵因为前几年张居正“夺情”事件中坚决反对而触怒皇帝和张居正,之后致仕还乡。
最起码,在张居正担任首辅期间,王锡爵是不要想重新出头了。
必须承认,嘉靖四十一年那一届考生,特别是一甲三人先后全部入阁,在大明历史上其实也是很罕见的。
状元申时行、榜眼王锡爵,都曾经先后出任大明内阁首辅,而探花郎余有丁则是充任次辅,协助首辅申时行办公。
只是余有丁有一大劣势,那就是他比申时行、王锡爵都大了七八岁,注定在朝堂时间不会长久。
实际上,在王锡爵成为首辅前,余有丁就先一步卒了,否则按照内阁排序,应该是余有丁接替申时行。
下面人如此积极的运作,难免让魏广德在心里也生出一丝紧迫感。
现在他这个官儿已经当的明白了,上位者其实考虑更多的不是做什么事儿,而是如何维持自己的地位。
而要维持自己的地位,就是给下面人争取晋升机会。
下面人站在重要、关键的职位上,那么不管你做什么事儿,说什么话就能得到一呼百应。
指望上面人为底层百姓考虑,那都是扯淡,其实就算有相关政策出台,也是中上层官员为了积累政绩想出来的。
像张居正、魏广德这样一心为天下,为百姓考虑的阁臣,在大明历史上其实并不多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481接班人选(第2/2页)
不是魏广德往自己脸上贴金,是真的没有。
就算有,也只是顺带。
其实说起来,他们这样的官儿当得还不如不当,累,压力山大。
魏广德手放在书案上轻轻敲击桌面,心里也在盘算申时行之后的安排。
劳堪,肯定是没法入阁的,没在翰林院走一圈,又多是实务,就算把他安排在礼部都非常困难。
张科,直接赌气回家多年,能够执掌兵部就已经是邀天之幸了。
他的前辈和同年都没什么值得他投资的,这也是魏广德之前不得不起用申时行的缘故。
现在嘛,魏广德倒是又发现了一个值得投资的,不过还需要时间猥琐发育。
这个人是张位,历史上名声不显,隆庆二年进士,最重要是江西南昌新建区人,以翰林院庶吉士成为翰林院编修。
早前因为得罪张居正差点被外放,是魏广德拦在吏部把人继续留在翰林院,现在实任京城国子监祭酒。
已经几年了,魏广德现在有心让他入太常寺或者詹事府。
别看詹事府依旧无所事事,但也是入阁必须走的流程,何况现在宫里可是有两个龙种,不管是谁诞下皇子,都是皇位争夺的不二人选。
要么是皇后诞下嫡长子,要么就是庶长子,詹事府后面也就有事情可做了。
“给我下条子,请江尚书,张侍郎还有劳御史明晚来我府上赴宴。
你安排下明日宴席,务必不能出差错。”
这个事儿他不能亲自出面,而是要让他们想办法,招呼人为张位摇旗呐喊。
下面完成造势,魏广德再在内阁里提一句,让张位出任詹事府庶子或者大学士,之后谋夺少詹事和詹事一职。
在詹事府干上两年,就可以顺理成章将他调入礼部。
魏广德心里算盘打得响,能够在他之后安排个老乡入阁,后面不管如何,大明朝堂上都不会缺江西人互相提携。
最起码,只要张位在内阁期间有江西贤良出仕,就不怕没机会入阁。
这,或许就是乡党之间的传承。
大明自设立内阁以来,历代皆多有江西人充任其中,不是没有道理的。
退一步,就算没有江西人在阁,六部也一定有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在大明朝堂上的话语权。
“叫人准备热水,老爷要沐浴。”
事罢,魏广德又吩咐道。
很快,一晚就过去了,魏广德第二天大早起来洗涮,在院子里打了一套拳。
军中把式,魏广德也没打算学什么太极修身养性,都是刚猛的路子。
其实,有时候他都在想,要是当初殷士谵揍高拱的时候他也在,会不会直接让高拱起不了床。
殷士谵号称大明内阁拳师,那不过是他仗着身材高大,又在内阁这样敏感衙门敢对首辅动手而起的雅号。
山东人嘛,可不就在身体上占尽优势。
最重要还是大明的官场,环境是不同的。
说到底,最大的是皇帝,大家都是打工仔,都是进士,虽然官职、品级不同,但都是平等的,都是替皇家打工的,所以也造就了七品芝麻官也敢逮着当朝一品大员喷的盛况。
放在后世,谁敢?
高高在上的皇帝还很乐意看着,毕竟对维护皇家统治有益。
坐着轿子到了宫门口,魏广德下轿,就看见张居正的轿子也停在一边,他和张居正就是前后脚。
于是,魏广德就站在那里,等张居正下来,相互见礼后一起往里走。
“条陈昨日我已经让人送到汝默那里,今日应该会转去子维那边。”
走在路上,两人随意闲聊,魏广德把昨日草拟的条陈说了下。
“你看,这条陈是请双林来内阁,我们当面交给他还是直接送过去稳妥?”
张居正开口说道。
“要不,你那边看后就请他来内阁,有疑问我们也好当面解答。
兹事体大,陛下说的不得也会垂询,有些问题他就可以应答了。”
魏广德开口说道。
“也好,等看过后我安排人去请。”
张居正应和一声,不多时两人就走进了内阁。
进入里面,很快又互相行礼后分开,各自去值房办差。
条陈不需要魏广德关注,申时行在看完后,对其中只做了略微修改,就请人送到张四维值房审阅。
原则上内阁已经同意,张四维也不会阻挠,简单看过后就又送到首辅值房。
此时,时间也不过上午巳时中,放后世就是大约十点左右。
张居正倒是很仔细的看过条陈,甚至对魏广德原文和申时行修改后的文字都进行的审阅,又是微微调整,这才让人送到魏广德那里。
同时,吩咐书吏派內侍去请冯保。
这个时候冯保,正跟着皇帝从文华殿出来,已经是午时。
今日陛下听经筵,负责讲经的是吏部侍郎王家坪,经筵结束后赐下酒水,小皇帝就会了乾清宫。
“大伴,安排下,今日中午继续在乾清宫宴请几位阁老。”
路上,小皇帝朱翊钧说道。
“皇爷,这怕是不好吧,昨儿个不是已经宴请了吗?”
昨日内阁阁议后,魏广德回了趟值房,然后又去乾清宫拜见小皇帝。
正直午膳时间,于是就邀请他一起。
最后,自然是内阁四人都到了乾清宫里,吃了皇帝一顿。
这,其实在宫里不多见。
不过四人都算是皇帝的老师,都参与过经筵,倒勉强说得过去。
今天小皇帝又想请吃饭,冯保于是笑道:“要不皇爷午膳就在坤宁宫用吧,正好让尚膳监好好做,拿出点可口御膳出来。”
“坤宁宫吗?也好,传旨吧。”
朱翊钧点头,这会儿他和皇后关系不错,也想和自己老婆一起吃饭。
往常也是就是晚膳才过去,吃完饭休息一会儿就回宫。
正这会让,有内阁伺候的內侍快步过来,见皇帝当面没敢上前,而是给一旁的小太监嘀咕两声。
“去看看什么事儿?”
小皇帝不以为意说道。
“是。”
冯保躬身答道,这才过去。
“首辅大人请老祖宗过去,说有条陈要和老祖宗商议。”
都不知道是哪个干儿子的干儿子,那內侍看到冯保过来就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