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882小说网】 882xsw.com,更新快,无弹窗!
离收到上封信已有十来日, 重涵想着若是钟承止不多耽搁,回信应该就快到了,这几日都起得特别早。
今日依然,一到翰林院, 重涵首先去看信。一封封翻着,给谁的,给谁的, 顺便整理一下, ……!承止的。
重涵喜不自禁,而且摸了下厚度,比上次要略厚, 看来多写了几页纸。正准备去寻个地儿读信,这时有人直接走了进来。
“重大人。”
重涵循声转身,是皇上身边的秦公公。
秦公公见了一礼, 凑前来小声了点说:“重大人, 陛下要重大人今日经筵之后, 去御书房一趟。”
重涵稍稍皱眉, 见礼应下,秦公公便离开了。
自从那日重涵见过孙煦后, 孙煦便要人打过招呼, 不管大小经筵,重涵都可以随翰林院讲官入宫旁听。
经筵其实意在使帝王学而不倦, 以正君心, 圣德常进, 具体内容倒是其次。不过重涵发现孙煦很好学,这大小经筵孙煦从未当固定礼仪去应付,皆是认真听学,虚心请教。尤其小经筵后,孙煦一般都会留着讲官问不少其他问题,重涵在一旁旁听亦获益匪浅。
上次那一番试探意味颇深的谈话,使得重涵本暂不想与孙煦有过多额外的接触。但听了几次小经筵,孙煦时常会拿一些当下政事为例提问。却让重涵发现了自己原来对这朝政、这天下社稷的诸多想法是多么狭隘与浅薄,便凡是由翰林院学士当经筵讲官的时候,重涵就都跟着去旁听。
小经筵隔日一次,大经筵每旬一次。讲官过半都由翰林院学士担任,重涵又次次不落空,如此就成了三天两头往宫里跑。时常回来就与李章明他们谈一谈自己所听所学,倒是让李章明与张海云羡慕不已。只是李章明羡慕的是能旁听经筵,而张海云羡慕的是这样多了多少可以与皇上还有重臣亲密接触的机会。至于韩玉,那自然是:诶,能不能换个话题?
不过孙煦并没有如上次那样,再把重涵单独留下交谈过,但今日如此要秦公公来传话,显然是又要与重涵私下见面了。实在是让重涵不禁想,这皇上是又想干嘛了?
秦公公刚走,李章明就进了门。
自李章明发现重涵日日都来得颇早之后,便自己也来得早了一些。每日同重涵一起聊聊天,收拾下东西,提前干起活。与重涵互为挚友这么多年,李章明总觉着重涵现在虽看起来积极向上,勤奋好学,且比原来成熟稳重,却总有些说不出的不对。好似不停在用尽全身力气去敲打一面破不开的墙,看着既辛苦又心酸。而对此,李章明思来想去又找不到可帮忙之处,自己也非是擅安慰之人。那唯一能做的,便是陪伴了。
不过如此一来,两位当朝一二品的大官子弟,竟如此勤勤恳恳。这翰林院的新人里,还有谁敢怠慢作学之事?于是前辈们都不禁感慨,今年这科的庶吉士,真是优秀异常。而远在临安的钟承止,若知道自己不自觉中改善了新科庶吉士的整体作风,不知会作何感想。
李章明看到了离开的秦公公,便问重涵:“秦公公来干嘛?”
“陛下要我今日经筵之后去御书房。”
李章明也皱起眉头:“又找你作甚?”上次与孙煦的对话,重涵与李章明说了一些。此时房内无人,俩人说话也没忌讳。
重涵摇摇头:“谁知道呢,别又扯到承止便好。”
重涵正准备与李章明说收到了钟承止的信,要寻个没人处看信去。这时方晴进来了:“重涵,与我进宫。”然后交代了一些书要重涵去取出来拿着。
平常进宫也没法带个下人,这些翰林院学士们原若拿个啥都得自己抱着。自打重涵开始去经筵旁听,这艰巨的任务便自然落到重涵身上了。今日是大经筵,正好轮到方晴做讲官,书都比别人带得多点。重涵只好把钟承止的信放入衣服里收好,去找出了方晴要的书。想着是不是应该事先说一下,自己经筵后要去御书房,这么多书,方大人可得自己抱回来了。
但大经筵参加的官员较多,方晴一路都在与另一位翰林官交谈,重涵实在没找到插嘴的余地。
大经筵在早朝后,宫里早有下朝的官员正在大庆殿等着。方晴一到,经筵便正式开始。
经筵讲读用书本应由皇上钦定,不过孙煦即位时毕竟年岁不大,当时还由讲官来定用书,到现在孙煦也没要改过来,依然是讲官带什么便讲什么。经筵所用书遍布经史子,每位皇上所偏好的经筵用书,往往会在当时大大推进对此书的研究,如此又会潋滟般主导官学与私学的讲学,从而再潜移默化到一般民众。就如大华理学之兴盛,与经筵也不无关系,同时影响到上至文人士大夫的行事作风,下至黎民百姓的道德规范。就如:今儿闺女出门该穿何衣裳。看起来与天子经筵讲读毫无关系,却又真的没关系吗?这世间所有的事,便都是这般的条条相连,环环相扣。
近日因为榷铁法改革,朝堂上对各类商业之事也讨论颇多,每每涉及到此类事情,便都是吵架的份。毕竟大华的国库收入可相当大都与“商”离不开关系。而前有熙宁变法的失败,又有因榷货引起的叛乱,再有关于商人地位造成的影响,以及国库银子该用到哪去,全都是吵不完的架。只是重涵目前这半个官还没资格听到罢了。所以经筵上,孙煦时不时拿实政提问,对重涵来说,确是初步真正接触到这繁杂琐碎的天下社稷。
一个时辰的经筵完毕,重涵抱着那一堆书,与方晴说了自己得去一趟御书房。于是,这就苦了同方晴一起来的另一位翰林官,书一接过去,人都要坐地上了。